西安财经大学学报

专题栏目: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

  • 高素质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中的战略定位与发展路径

    杨云霞;严晓红;

    高素质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中起着关键作用,是引领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高素质劳动者由战略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构成,两类人才在知识创新、技术转化、产业升级等方面对新质生产力产生不同贡献,两类人才相互依存、相互协作构成完整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当前制度、教育与市场机制等多方面的制约因素造成战略型人才稀缺与内卷并存、应用型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等困境,需要实施重塑战略型人才生态、优化应用型人才供需匹配的具体策略,通过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社会观念转变等方式,优化高素质劳动者供给,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2025年04期 v.38;No.206 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下载次数:2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8 ]
  •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财税政策的适应性调整与优化路径

    高峰;

    新质生产力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核心驱动力,其培育与发展亟须与之相适应的财税政策支持。基于新质生产力的演进规律与发展态势,系统剖析了财税政策对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制,深入考察了现行财税政策在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当前财税政策仍存在税收优惠政策不够精准、财政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产业扶持政策协同性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税收优惠政策设计、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增强产业扶持政策协同性等对策建议。通过探索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财税政策优化路径,文章为构建更加有效的财税支持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25年04期 v.38;No.206 14-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8K]
    [下载次数:14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5 ]

专题栏目: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时代技术创新范式的演进与产业重塑——基于DeepSeek的案例分析

    刘典;臧珮瑜;卢的;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以DeepSeek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企业通过开源创新与敏捷研发范式,重构全球AI产业格局,成为“人工智能+”国家战略落地的典型案例。现有研究对解析此类创新现象存在创新范式的跃迁缺乏系统性解释、动态理论解释力不足、开源与国家创新体系协同机制薄弱等局限。因此,有必要建立“技术—组织—生态”三维分析框架,以突破传统创新范式研究的局限性,为AI驱动的产业变革提供系统性解释。系统解析DeepSeek如何通过构建“开源迭代—商业化”创新闭环;如何推动企业研发从线性流程转向场景驱动升级的螺旋上升机制;如何形成“技术扩散—生态共建—标准输出”的良性循环。研究揭示了开源创新与国家战略协同的新型机制:通过技术开源降低创新门槛,以场景应用倒逼技术迭代,最终形成自主可控的产业生态。同时该框架为“人工智能+”政策体系完善提供了双重价值:一是为企业提供“敏捷研发—生态整合”的创新路径范式,二是为数据治理、伦理监管等政策设计提供实践依据。

    2025年04期 v.38;No.206 2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115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5 ]
  •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赋能、风险及其因应

    陈广鹏;

    生成式人工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新高地,既符合国家创新进步的重要政策需求,又对国家创新体系具有强大的赋能作用。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以推动国家创新体系优化主要体现在:化数为智实现市场激励;由私到公促进国家行政转型;从虚到实保障成果转化。但作为一把双刃剑,它也存在特定风险从而会影响国家创新体系积极效能的发挥,其具体表现在数据滥用与算法黑箱的智能弊端、共识解体与思想操纵的公益贬损、版权争议与专利难成的实效不足。为了有效防范上述风险,需要以规范构建、运行监管实现数智安全,以价值注入、技术互制稳定公共福祉,以更新理念、完善法规保证科技实效,最终实现新质生产力对国家创新体系的促进作用。

    2025年04期 v.38;No.206 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7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2 ]

专题栏目:数字经济

  • 数字经济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

    于璐瑶;梁泽;

    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程中,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共建国家跳出制造业“低端锁定”陷阱、实现价值链优化与重构的重要战略选择。研究基于2007—2021年“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制造业层面的数据,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并考察其对各国制造业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平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长期徘徊在0.97~0.98区间,处于较低水平,与欧美制造业强国存在较大差距;而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推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提升作用在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以及相对早加入“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更为显著,并且会因各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表现不同特征。机制分析表明:成本节约效应与创新激励效应是数字经济影响共建国家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重要渠道。调节效应分析可知:“五通”即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在数字经济提升共建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正向调节效应。为提升共建国家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应充分发挥数字经济所带来的成本节约效应与创新激励效应,制定差异化的数字经济产业政策、进一步加强“五通”合作等。

    2025年04期 v.38;No.206 5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下载次数:7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9 ]
  • 数字经济、审计监督与财政支出效率

    高玉胭;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推动着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治理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基于中国244个地级市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在综合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支出效率的基础上,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对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有效促进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且在更换数字经济综合指标测度方式、利用工具变量法以及准自然实验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这一结论依然成立。数字经济对财政支出效率的影响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而呈现“增强减弱”的非线性特征。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经济对财政支出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来源于规模效率而非纯技术效率,数字经济对生产性财政支出效率的促进作用强于消费性财政支出效率;数字经济对财政支出效率的正向作用体现在对数字经济政策扶持更大的阶段以及三四线城市。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通过强化审计监督进而促进政府财政支出效率提升。研究结论为如何有效释放数字经济发展潜能以及有效发挥数字经济时代审计监督作用进而推进政府财政支出效率的提升提供了一定政策启示。

    2025年04期 v.38;No.206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25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3 ]

公共管理

  • 中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测度研究

    王亚男;闫啸彤;唐晓彬;

    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是中国城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首先对中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有效解决中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难题,实现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健全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体系,建立了涵盖安全稳定、社会公平、绿色发展、多元共治与智慧创新五维度的中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对传统的GPCA模型进行拓展,构建了T-GPCA模型动态测度2014—2022年中国9个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采用核密度估计法、Moran指数、地理探测器模型刻画其演变趋势和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及分维度水平均呈稳定上升态势,提升幅度最大的城市为重庆、成都和天津,改善最为明显的领域为安全稳定及多元共治领域;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处于领先优势,而重庆、成都、武汉和天津的社会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仍存较大提升空间;中国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经历了先提高后放缓而后大幅提高的过程,且整体上空间集聚效应显著,存在明显的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多元共治因子和智慧创新因子是影响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因素,且影响趋势在增强。据此提出强化多元共治、完善社会服务、加大创新支持等的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v.38;No.206 79-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3K]
    [下载次数:26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公共服务供给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作用机理、空间效应、现实路径

    朱楠;彭丹阳;裴嘉颖;

    新质生产力作为生产力的跃升在继承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了颠覆性和关键性技术创新,它的发展除了认可突破式技术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还对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连的上层建筑的调整提出了新要求。公共服务作为上层建筑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政治势能与社会动能,对新质生产力的涌现奠定了制度保障基础。文章在对新质生产力和公共服务的内涵和特征进行解读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公共服务加快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理论机理。以2012—2022年30个省份的数据为样本,构建新质生产力和公共服务供给指标体系,并在对两者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采用基准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验证内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服务供给显著影响新质生产力发展,且存在着空间溢出效应,公共服务供给同时影响本地和毗邻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结论在多种稳健性检验下依旧稳定。此外,区域差异调节了公共服务供给对新质生产力的影响效果,沿海和南方地区公共服务供给能够更有效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最后立足于公共服务角度提出相应的现实路径,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38;No.206 95-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7K]
    [下载次数:20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0 ]
  • “枫桥经验”的传统文化意蕴与基层治理现代化

    包治国;黄荣琴;崔发展;

    新时代“枫桥经验”作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的重要抓手,旨在完善以共建为基础、共治为核心、共享为目标的社会治理制度,赋予其在保障国家长治久安方面的重要功能。“枫桥经验”是土生土长的中国经验,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其关口前移、重在预防的危机处置思路体现了中华民族深沉的民族性格——忧患意识;其多元协商、重视讲理的矛盾调解机制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治理智慧——和合善治;其注重家风家教、德教化民的传统教化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伦法则——寓教于治;其重视事理、情理、法理相结合的治理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治精神——礼法相融。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一环,“枫桥经验”作为国家基层治理的成功典范,将其应用于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因此,深入探究“枫桥经验”的“中国特色”,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立足预防、加强调节、重在教化、情理并重四位一体的“枫桥模式”的当代转化,将其广泛应用于当代中国基层治理现代实践,意义重大,实效明显。

    2025年04期 v.38;No.206 108-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下载次数:46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8 ]

产业经济

  • 美国关税政策视角下的中国产业备份模式创新

    王珏;马明山;

    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演变折射出其重构世界经济秩序和抑制中国发展的深层动因。中国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以及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融合发展受到干扰,区域布局与安全发展遭遇阻碍,加强产业备份,应上升为关乎发展主动权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抉择。加强产业备份可服务于三大战略目标:一是重塑多边规则体系;二是重构全球产业链;三是重建战略韧性。基于中国的具体实践,提出“战略全局导向型”备份模式,其构建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实现机制与路径创新:一是通过群落式产业备份重构备份战略框架;二是打造核心根基形成内生型产业备份格局;三是通过空间生态创新塑造产业备份韧性。

    2025年04期 v.38;No.206 119-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下载次数:37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9 ]
  • 下载本期数据